

孟建民院士接受CBC獨家專訪©CBC
孟建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建筑設計大師,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他提出的“本原設計”理論,強調以“全方位人文關懷”為核心觀念,實現“建筑服務于人”。核心思想是對人的關懷與服務。
本原設計研究院前身為孟建民建筑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作為深建總院的主要創作團隊,秉承“本原設計”理念,憑靠其多元化的資源和專業化的技術實力,在國內的建筑設計行業內取得豐碩成果。

孟建民院士+本原設計團隊作為“河港杯”首屆河北國際城市規劃設計大師邀請賽的受邀團隊之一,對秦皇島西港片區進行規劃設計,最終方案以“山海之間、未來之上”為主題,獲得大賽二等獎。這不僅是一次對百年港口轉型復興的探索,更是一次打造中國港口轉型、港產城融合新典范的機會。

“山海之間”,實際上是強調秦皇島市作為旅游度假勝地和歷史名城,山和海這樣的生態環境背景是設計的基本條件。孟建民團隊在設計理念方法上,不僅沿承過去歷史文脈,而且很關注未來的發展,于是提出了站在未來、思考現在的理念。

秦皇島西港片區鳥瞰圖©本原設計
歷時半年的設計過程,孟建民院士把它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他說,下半場呈現的是設計成果,上半場更多的是在不斷的反思、追問、研究。秦皇島百年老港轉型復興真正的前提條件是什么?西港的核心資源是什么?任務書中給出的單核啟動的開發時序是不是最合適?有沒有更優的開發時序?西港轉型面臨的問題和痛點都在哪里?
他發現,要想回答好這些問題,采用一般傳統的慣性思維,就規劃談規劃,就設計談設計,并不可行。針對這些高難度的問題,必須要采用多維聯動、本原設計的思維,采用三全方法論——全方位思考、全過程統合、全專業協同進行解答。
孟建民院士接受CBC專訪,講述設計思路©CBC
具體來講,對西港的設計主要抓兩頭,既要高瞻遠矚,同時也要腳踏實地,不能只描繪美好理想的愿景,缺乏對現實可能性的考慮。于是,孟建民團隊提出“升維謀劃,降維實施”設計理念,要端口遷移,對復雜的問題進行提煉,從而為西港區的更新設計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實施路徑。
設計前期不僅要解決核心問題,同時還要解決路徑和實施方法的問題,否則,再好的藍圖都是紙上談兵,都難以發揮設計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他們也特別強調了西港轉型的落地性。

秦皇島西港片區鳥瞰圖©本原設計
在最終的方案中,孟建民團隊為西港區量身打造了一套真正“知行合一”的方法與實施路徑。

“知”就是對問題的把握,從本質的認知開始。西港區的規劃早在2008年就被提出來,過去幾年中,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涌現出來。這些問題都遠遠超出了建筑設計、規劃設計的范疇。西港的發展不能靠簡單的城市設計,而是要解決好城市更新面臨的諸多問題。
孟建民團隊從西港片區各種各樣的問題里梳理出一級痛點,總結出了最重要的五個問題:海陸交接卻是交通不暢,海洋名城卻是粗放發展,坐擁海灣卻是疏離海岸,港口城市卻是工業衰落,資源豐富卻是分布不均,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跟“海洋”資源相關。

西港片區發展痛點©本原設計
回顧整個渤海灣的區位和自然條件,從大連、天津、唐山、煙臺到秦皇島,秦皇島作為渤海灣唯一的“凈港”,海洋資源得天獨厚。

知行合一的城市藍圖©本原設計
運用第一性原理,抓住優勢資源,解決核心問題。緊抓海洋資源,解決已超出建筑學和規劃學的種種城市發展問題。如果能夠以海為核心,為發展的戰略重點,可以通過設計把各種各樣的發展訴求,轉化成可以實施、可以操作的發展路徑。

“知行合一”里的“行”,是怎么樣把理想的愿景加以實施。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孟建民院士團隊也在不斷地反思世界各地的海港城市轉型,他們是一支來自深圳的團隊,恰逢今年是深圳改革開放40周年,在重新梳理深圳過去40年的發展歷程時,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發:城市設計不僅是設計城市,更是設計城市發展的可實施路徑!

深圳發展路徑©本原設計
深圳明確定位后,蛇口碼頭和羅湖口岸最先啟動,在第二個十年逐漸形成了以福田為中心,南山、羅湖、蛇口四個點連成線的濱海城市。第三和第四個十年,向城市北部延伸。
深圳,用有限的資源帶來了無限的未來。引用物理學上的概念,叫做最小作用量的原理,用有限的資源能夠通過設計換取無限的未來,秦皇島轉型的第一步就在于找到城市發展的最小作用量。

深圳夜景©本原設計

孟建民院士在采訪中談到,“不應就設計談設計,不僅考慮傳統城市中需要考慮的因素,而且要考慮更多其他資源的整合、調配以及對長期開發過程的影響。”西港區的未來發展絕不是一蹴而就,而應該按部就班。
反觀任務書中設定“起步區”為首先開發區的單核啟動思路,孟建民團隊提出了雙引擎的設計理念。以起步區和海螺島這兩個爭議最小、土地最干凈的片區為首期發展引擎,為西港建立起國際旅游島和郵輪母港的基礎;逐步從東西兩個方向內聚,形成連續的海岸;最終向內陸推進,推動全域的發展。

雙引擎: 西島東灣©本原設計
他們希望能夠在未來西港發展中,利用最小的作用量,把整個區域激活。
西港片區東部的甲乙丙三個碼頭,通過國際郵輪小鎮的方式融為一體。緊扣海洋主題,多點引爆。包括國際郵輪母港、歷史與未來博物館、國際海洋交易中心、海角禮堂等設施。在四到六年里面,可以通過郵輪母港到發展海洋事業,到發展海洋經濟,形成一個引爆海洋城市的起步區。


國際郵輪中心效果圖©本原設計
通過設計,盡可能提高郵輪中心的通關能力。


海螺島生態旅游區效果圖©本原設計

海螺島生態旅游區效果圖©本原設計
西面是海螺島生態旅游區,把現有已經填好的海島,通過國際旅游渡假的方式重新開發出來,置入兩到三個主題公園,短期內形成有效的旅游IP,引爆西港旅游熱,極大提高西港啟動時的城市活力。

從以港定城,再到以城定港。實際上是重新定義了城市與海岸關系。把原有的硬性海岸邊界轉化成柔性的海灣,形成五大旅游休閑海灣。每一個灣區都將擁有不同的功能特色,為城市匯聚更多的活力。同時五大海灣的連接將打通整個市域的海岸,形成一條真正有活力的海洋岸線。

五大旅游休閑海灣©本原設計
海岸線的塑造是港區發展的基礎,也是推動整體產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未來西港的海岸將不僅僅是“臨海”,更通過對各類型文化建筑、多樣化的配套設施、優美的濱海景觀以及多元活動的引入,成為了一條“七彩海岸”。在此基礎上,還設計了一日游、兩日游和多日游路線,能夠把旅游消費人群盡可能留在灣區。在這里,人們將樂在其中,真正享受到海洋的魅力。

游艇碼頭效果圖©本原設計

海角禮堂©本原設計

市民文化藝術客廳©本原設計
“人”是西港發展的最根本要素,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創造出更為舒適的生活。未來的新西港,將是一個24小時,365天全時段的活力城。無論你是本地居民,還是外地游客,都可以享受到西港優質的內容,做到有所住,有所工,有所樂,有所游。


全域交通©本原設計
被激活的海灣需要向城市生長,向北延伸,形成一個有機的城市綜合體。

全棲樞紐©本原設計
通過由海岸向城市的延伸,未來的西港將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濱海新城。三橫六縱的交通路網與城市輕軌使西港與城市無縫連接,從城市盡端蛻變為城市核心。同時梯度式的設計讓西港區擁有一個更加靈動有致的城市天際線,無論你來自海上,還是都市之間,都能感受到秦皇島獨特的城市魅力。

城市印象©本原設計
產業轉型的過程中,要保證產業的混合度和濃稠度與綜合城市開發相匹配。未來的西港,將緊抓“海洋”這一根本母題,并以郵輪+游艇為抓手,逐步形成包含“海洋戰略新興產業”“濱海旅游產業”“海洋大健康產業”以及“海洋現代服務業”在內的四大基石產業鏈,形成共生、協同、普惠的產業發展圈層。同時,西港和東港統籌考慮,錯位發展;東港在西港的基礎上,發展集裝箱產業和進出口貿易,不僅豐富了城市的可能性,也最大程度解決西港的安置問題。

新西港夜景——渤海灣的璀璨明珠©本原設計
他們希望通過城市設計后,從海上觀覽,未來的西港將呈現出疏密有致,高低相宜的未來姿態。而若干標志性建筑的引入,則將更加增加西港片區的可識別性,使秦皇島真正成為讓人難忘的國際化濱海旅游城市。

灣區樞紐©本原設計
設計形成以后,也可以通過媒體助力西港片區的開發和宣傳。最終,秦皇島的西港會成為渤海灣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秦皇島將由原來的咽喉要道變成渤海灣經濟圈和京津冀一體化城市發展的支點,最終在國家戰略上,形成“一帶一路”新的結合點,形成CHINA LOOP——影響世界的戰略格局。

CHINA LOOP——國際海陸新起點©本原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