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何鏡堂院士接受CBC專訪,談港口城市該如何轉型©CBC
第一次在秦皇島見到何鏡堂院士是在四月,“河港杯”大師邀請賽新聞發布會結束后他接受了CBC獨家專訪。采訪前,何院士笑著說:“你待會講話要聲音大一點。”那時他剛剛過完80歲生日,滿頭銀發一絲不亂,說話中氣十足,思維縝密清晰。

“我們常提的傳承與創新,首先要有自己的特色,充分結合地域、文化遺存和原本城市肌理,再同時與國際接軌,跟緊時代潮流,體現出地域特色、文化特征和時代風貌。”這就是何鏡堂一貫秉承的“兩觀三性”理論,他提倡建筑師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不論北方城市、南方城市,都需要遵循這樣一個規律。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鳥瞰圖©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談起“河港杯”大師邀請賽提出的“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設計理念,何鏡堂說,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先行,建筑創作都有共性的一面,城市規劃也是如此。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設計一個電影院,共性就是聽清和看清,全世界都一樣,否則它就是一個失敗的電影院。但不同地方的電影院就要考慮到地域的特殊性。秦皇島欲打造國際一流旅游城市,首先要符合國際旅游城市必備的要素,比如交通、服務設施等,與國際接軌。
當問到秦皇島的港口轉型是否有其他港口城市轉型的成功案例可借鑒時,何鏡堂給出了否定答案。“雖然國際上成功的港口轉型案例很多,但千萬不要照搬。秦皇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獨有文化、工業遺存、地域氣候等,這些特殊性就是‘中國特色’的體現,也是設計的創新點。同時要站在高遠的戰略高度做規劃設計,考慮城市一兩百年的長期適用性。這便是‘高點定位’的涵義。”
六個月后,何鏡堂院士帶領團隊出現在“河港杯”大師邀請賽評選會的匯報席上,精神矍鑠,舉手投足間自信從容。他們提出的“融城、灣城、暖城、旺城”方案,以“港城融合”為設計邏輯,為秦皇島勾勒出一副未來圖景。
“我們的方案最后得到了評委的認可,其實沒有什么特別高明的地方,但是主題抓得很好,我們設計了一個將碼頭、旅游、生活、辦公融合在一起的方案。北方很冷,如何讓秦皇島在冬天也有人來?于是提出了“暖城”的概念。我們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著重設計一些重要文化節點,比如郵輪碼頭等。白天有活動,晚上有燈光,這樣這個城市才能“旺”起來。”“河港杯”大師邀請賽結束后,何鏡堂與英國著名建筑師理查德·羅杰斯的一次對話中這樣談道。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鳥瞰圖©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融城,以港興城,以城定港,港城融合;灣城,構建三圈四象的規劃結構,形成宜居活力的中國北方港灣城市特色;暖城,規劃建設系統而重點的地下空間開發,塑造全天候,無季候的冬暖夏涼城市;旺城,以多元化文旅設施與景觀營造引導,匯聚人流,做旺淡季,做靚夜晚,做旺城市四大策略,以實現秦皇島西港片區從城市到城央,從港口到港灣的華麗轉型。
一個合乎邏輯的設計構思過程是何鏡堂幾十年創作的深刻體會,從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為設計的依據,從文化的層面深化和提升,與現代的科技和觀念相融合,并從空間整體觀和時間的可持續觀加以把握,創作出“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秦皇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區受到港的制約,產生一定缺陷。當前亟需把西港片區與整體城市相結合,使之作為一個服務地和集散地,成為連接南北的核心區。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融城”是指把城市生活、旅游、港口、公共設施,完全融在一起,不但是在空間上由北向南打通,東西海岸沿線也將具有活力,重新定義西港片區及岸線功能,構筑連續的功能水岸,將海、港、城進行連接。提升產業功能,打造城市門戶形象,完善城市服務,傳承特色歷史文脈。

秦皇島在成為國際一流旅游城市的路途上,“人流”無疑是個屏障,西港片區流量不足是一個長期問題,消除流量屏障顯得至關重要。
通過旅游人口帶動人口總量增加,構建大旅游設施,打造旅游目的地,吸引本市居民,擴容國內及海外游客。打造秦皇島的核心地標,完善全域旅游集散地的配套功能,依托郵輪母港重點發展郵輪核心片區,建立匯聚“山海文化、長城文化、旅游文化”的多元文化交流地的品牌形象。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秦皇島文化旅游資源的重大價值在于集生態、海灘與人文特色于一體,展現歷史文化與港口城市的濃厚氣息及現代活力。建設國際一流的旅游城市的愿景下,西港片區應該主要發展國際郵輪業務、多元的濱海旅游業和文化康養產業。港口貿易制造向港口消費服務轉變,單一“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向濱海綜合健康旅游服務提升,使秦皇島西港片區成為一站式的“吃住行游購娛”目的地,未來環渤海灣和秦皇島高端產業創新孵化和服務中樞,以及“全健康”養老度假目的地。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打造西港片區成為世界級的灣區,不僅要為當地居民服務,同時也要為將來世界各地的游客服務。構建“一軸、三圈、四象”的規劃結構,形成中國北方港灣城市特色,打造魅力港灣,旅居共享。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在產業邏輯和背景之下,如何形成空間邏輯,是研究方案的一個重點。“一軸”是指建立城市發展中軸線,串聯起山、城、灣和海,強化西港片區在秦皇島市的核心地位。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另外,形成三個城市發展圈,以海洋為原點,由里向外依次是濱海休閑圈、綜合服務圈和城市生活圈。產業布局以郵輪母港為核心,與城市建成區銜接融合,形成從旅游服務向城市服務的過渡延伸,從而帶動整個城市經濟轉型升級:濱海休閑圈——結合郵輪母港布置,以旅游服務、會議會展、文化展示為主導功能;綜合服務圈——城市服務與旅游服務圈層,以旅游度假、商業貿易、娛樂消費、科創教育、商務金融、文創交流等為主導功能;城市生活圈——城市生產生活圈層,以居住社區、商業休閑、商務辦公、公共服務配套、休閑體驗為主導功能。
打造“四象”,建設港、灣、島、城四大城市服務組團。北城為宜居休閑城,南灣為魅力國際灣,東島為歷史文化島,西港為郵輪活力港。郵輪活力港里設計兩到三部大型郵輪的進駐,預計每天可引入5千-8千人次的流量。在一期建設中重點強調歷史文化島,保留歷史建筑,港口工業遺跡與新興業態相結合,使其成為啟動區的亮點。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包含聯系各重要節點的二層連廊空間、地下步行與商業通道、地面主要步行系統,從而連接地鐵站點、地下商業及停車的地下空間系統等多種空間形態,為市民營造舒適宜人、全天候全氣候的街區空間。在高密度公共活動空間軸線及重要公共區域,打造地下商業空間,與地面功能相互補充,形成活力的人群交往空間。整個空間保持26度左右的溫度,用暖冬的業態吸引冬季游客。


“城市的發展,作為一個建筑師首先要有正確的建筑創作理念,才能夠做出具有特色的建筑解決‘千城一面’的問題,為城市發展做出很大貢獻。比如現在人們強調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便捷,現在我們強調的復合社區等就是對這一訴求的回應,基本一公里范圍里面將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全解決,它不同于過去機械的功能分區。”何鏡堂如是說。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在各個組團內合理布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形成 5-10-15分鐘公共服務生活圈,打造功能復合、便捷可達的城市生活服務體系。同時,形成一些有趣的活力帶,形成濱?;盍ξ拿}。從新開河到湯河,城市公共活動空間沿海灣有機分布,形成一氣呵成的海岸線。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七八月份是秦皇島旅游的旺季,而其他月份城市卻是一片沉寂。方案中試圖尋找一個突破,怎么樣把淡季做旺。于是規劃大量的設施和空間,打造西港片區的全年氣候,以多元化文旅設施與景觀營造引導,匯聚人流。秦皇島西港區以自身的利用港岸碼頭和歷史文化優勢,設計布置了多樣化的旅游主題項目。在旺季和淡季結合季節氣候進行不同重點的項目,創造出全年旅游的可能性。同時,在一年四季舉辦不同的活動和節日,集聚人氣促進旅游發展。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對于秦皇島而言,想要成為旅游集散地,輻射山海關和北戴河的旅游資源,夜間活動的基礎設施尤為重要。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功能,形成24小時不夜城。秦皇島港的城市夜景照明規劃以突出重要城市公共空間為主導,營造秦皇島港的海濱不夜城之景。通過綠帶和沿岸濱水空間將零售商業、海港文化會展中心、濱海公園、特色小鎮、開放式社區公園、商務和會議交流空間等聯系起來,構筑一系列連貫的公共生活場所,實現公共空間不同時段的活力的提升。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鳥瞰夜景圖©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為了營造秦皇島港的海濱不夜城之景,將照明等級劃分多層級,對于地標式的建筑采用藝術性的多樣照明方式,突出地標的特色。對于保留的塔吊、龍門吊等工業記憶的構筑采用特色照明方式,彩色射燈、燈帶等量身定制的照明方式,凸顯構筑物的魅力。在視線通廊上設置多個重要的景觀建筑及開敞空間,形成功能延續與體驗變化。沿濱海岸線設置多個濱海眺望空間,將最美海景引入城市。

何鏡堂院士團隊方案鳥瞰圖©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好的建筑是城市的靈魂、名片,一座建筑如何改變一個城市?比如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悉尼歌劇院,建筑師賦予其文化意義,才能對社會起到持續的影響,能代表城市的未來與追求,甚至代表一個國家,一種創新精神。
在重點設計起步區內,秦皇島寶貴的港口工業文化融入到港口文化博物館、文化演藝建筑、四季 MALL等重要建筑節點中。保留工業海港的龍門吊等大型器械,保護和利用打造百年古港遺址,重點發展文化娛樂、健康旅游產業。結合媒體中心、海洋文化館及海港風情小鎮等,塑造具有高識別性與公共性的城市文化客廳。

“昨日重現”——港口文化博物館
由于秦皇島港口百年的歷史興衰,將形體通過象征手法設計成為猶如一艘載滿貨物泊船承托起珍珠圓環,結合博物館功能再續當年的往事。

文化演藝建筑
媒體中心和海洋文化館分別位于城市東軸的末端,成雙輝映。從城市空間層面,作為文體軸通向海邊的收端之作。兩個文化演藝建筑結合場地內龐大的景觀設計,致力創建一個文化景觀區。

四季MALL
四季MALL為城市東軸的中心節點,西南方向經望海視覺通廊可飽覽沿海美景,視線通達性好。建筑守齊場地邊界,內部圍合出層次豐富的景觀庭院,更為城市提供活躍的公共空間。

海港風情小鎮
海港風情小鎮將成為港口區域的活力地段,打造以休閑商業為核心的風情街區,開放的建筑形態可以讓每一位來客在購物中享受海洋風光, 并在夏季體驗豐富的水上活動。

鐵路記憶 · 綠意公園
起步區南部盡可能保留原有的鐵路軌跡,依照鐵路構建整體建筑空間,打造生態美麗的沿海鐵路綠線公園。鐵路作承載秦皇島市民記憶的載體,從原本的運輸功能轉變為康體旅游、健身休閑的新去處。